新疆科考记录
新疆——三山两盆之地的大型真菌调查
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,处于北纬34°25’~48°10’,海拔自艾蒂湖-115米至乔戈里峰8611米,跨度极大,新疆地貌为山脉与盆地相间排列,被喻称“三山夹二盆”,其南部的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属于青藏高原的北部。依托“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”项目,我们团队于7月15日抵达新疆,开展大型真菌调查,探索该地大型真菌的多样性和分布状况。
新疆几乎包含了各种类型的生境,森林、草甸、湖泊、河流、荒漠等一应俱全。整个新疆的原生森林几乎都是雪岭云杉,几乎只分布在山的一侧(图一);随着海拔的上升,山坡上散布着星星点点的灌丛(图二);再往上,则是高山草甸,抬头便可眺望远方的雪山(图三)。无论是单坡分布的雪山、还是斑块状分布的灌丛,我都是第一次见,难以理解这种分布是如何形成的。
图一 森林
图二 山上的灌丛
图三
新疆是缺水的,我们一路经过了非常多的戈壁(图四)、沙漠(图五),也遇见了干涸的河床(图六)。难以置信,200米宽的河床,在枯水期竟然只剩下几条稀稀拉拉的小溪。
图四
图五
图六
新疆也是有水的,但水——似乎并不总是能给周边带来绿色。仙女湖(图七)据说常年蓄水,周边却光秃秃的,几乎没有植物生长。我们也曾经过一条小路,左边望去,芦苇一片,绿绿葱葱,右边看去,荒漠一片,满眼沙尘。此外,还有一座水库(图九),水面之上的山壁寸草不生。
图七
图八
图九
没有植被的地方当然是见不着蘑菇的,大型真菌样品大多来自于云杉林下、河边的沙枣林或柳属林下,一小部分来自于人工种植的杨树林下和高山草甸上。新疆的共生菌主要为红菇属Russula、乳菇属Lactarius、丝膜菌属Cortinarius、口蘑属Tricholoma和丝盖伞属Inocybe等,我们一行人几乎都没有采到鹅膏菌属Amanita和牛肝菌科Boletaceae。腐生菌种类更为丰富,除了常着生于粪上的斑褶菇属Panaeolus、拟鬼伞属Coprinopsis等,还有着生于腐木上的各种多孔菌类、蜜环菌属Armilaria、小鬼伞属Coprinellus等,以及着生于地上的蘑菇属Agaricus、湿伞属Hygrocybe、地星属Gastrum、枝瑚菌属Ramaria等。物种多样性丰富而独特,由于目前国内对新疆大型真菌的研究较少,可参考的研究资料有限,仍存在大量未知种有待于深入研究。
大多云岭云杉林下都比较干,蘑菇种类都会比较少,这种条件下我们会从动物的粪便上寻找一些蘑菇,动物粪便对蘑菇的生长有三个优势:营养丰富、内部潮湿、呼吸作用会释放热量。只有在昭苏的一片云杉林下,苔藓中的水分比较充足,孕育了大量的蘑菇,我们才收集到足够的标本。
欣赏新疆无垠的沙漠、翠蓝的湖水,采集多种蘑菇的同时,我们也享受到了新疆的美食。新疆人是非常爱吃野生菌的,路边每家饭店的菜单上都会有野蘑菇拌面,只是食用种类很少,都是蘑菇属的物种;裹腹的馕、油香味十足的抓饭、赞不绝口的红柳烤肉,新疆的美食真是太多了;更有幸的是,我们在阿尔金山脚下偶遇了一场维族的婚礼,欢快的歌舞让我们感受到维族的热情!
本次科考历时25天,从石河子市出发,途径乌鲁木齐市、昌吉回族自治州、哈密市、吐鲁番市、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、和田地区、喀什地区、阿克苏地区、伊犁地区,行驶超过6000公里。共采集大型真菌标本XX份,水生标本XX份。本次科考不仅丰富了新疆各地大型真菌标本采集的记录,也为揭示青藏高原大型真菌多样性组成、物种演化等相关研究课题奠定了基础。